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运营推广
网站优化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 百害而无一利
发布时间:2025-04-05 11:21:50编辑:开宗明义网浏览(55)
当中国由于其廉价而充沛的劳动力被选中承接这个低成本外包的角色后,资本和需求两头在外的外循环就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分工的主要特征。
五是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在未来面临加快发展的繁重任务,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双双面临增长压力。
总结一句话,面对经济增长与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尖锐矛盾,以循环经济理念统筹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点省市全面融入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法规和经济措施体系,建设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回收及再生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构筑循环型社会。大家知道,地球的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十分有限,不可能支撑人类不断增加的消耗,地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难以承受污染排放。一、什么叫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认为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一个封闭系统,资源有限、环境污染承受能力弱,因此应当尽量少消耗资源、尽量少排放废物,同时要把资源尽量充分地循环利用、榨干用尽,这就是著名的"3R"原则,即减量(Reduce)、再用(Reuse )、循环(Recycle )。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应当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相对而言,改革带来的流通货币增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往往由于前者过于耀眼而被遮蔽,远未获得与前者同等的关注和理解。
在这一背景下,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重申坚持改革开放,被作为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拐点。不是退出国际比赛,而是通过增设主场参加更高维度的比赛。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形成的外汇占款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的基础货币发行信用不足的问题。真正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内部动力的是1989年始于深圳且1992年向全国推广的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一金融制度后期被冠以土地财政之名,通过以土地为信用的抵押贷款为随后的经济增长创造巨额的流通货币,显著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
因此,完成内循环的关键,一是解决资本内生,二是培育本地市场。但在经济全球化中,资本和劳动的供需关系最终决定着资本和劳动分享剩余的比例——若过剩资本追逐稀缺劳动,则劳动力价格升高,劳动分得较大比例的剩余。
1987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建洞察到西方经济升级伴随着产业转移,提出了发展国际大循环经济的战略构想,并引起了当时中央领导人的注意。遵照以上规则,货币内生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通过创造新的货币应用场景来驱动货币需求。历史上,中国试图回到贵金属(明朝)和实物(计划经济)进而重建内生货币的尝试已被证明是失败的。国际经济大循环战略的实施,使中国利用外生货币暂时回避了基础货币创造这一难题,但内循环所必需的基础货币内生问题并未得以解决——中国经济的底层仍是建立在美元基础之上的,而基础货币内生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对未来的中国而言,最主要的挑战还是如何将外循环的两头——资本和市场的竞争,从客场变为主场。中国经济回归内循环看似是在美国逼迫下迫不得已的选择,但其实是大国崛起必经的关键一步。由于缺乏支持分工所必需的货币,乡镇企业依赖无需通过货币计价的农村土地成为改革开放前十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均收入取决于消费者在生产侧所处的位置,由于中国劳动力在全球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无法实现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等比例增长。
当供不应求时,产品价格通过消费者的竞争形成,供给方获得生产者剩余。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开始了高速增长,很多研究将其归结为中国于2002年加入WTO,但事实上,2007年之后,中国贸易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财富平均分配不能通过分配环节来达成,资本平均对财富分布具有更大的影响。大型的单一市场国家即使与小国分工水平相同,也需要更多的货币。
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12期 进入 赵燕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国内国际双循环 经济改革 新发展格局 。第三,通过信用市场创造内生社会资本。但这一货币生成机制也导致了中国对外币的高度依赖,中国必须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才能使本币与外币硬挂钩,一旦美元大规模外流,中国近代史上反复出现的繁荣中断将再次重演。反之则资本价格提高,资本分得较多剩余。公与私的关系,类似于路和车的关系,路越好,因为车不同而对财富差距造成的影响就越小。在中美经贸冲突逐渐升级的背景下,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央作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路径作出了重大调整完善,出现了历史性转变。
不是闭关锁国式的战略收缩,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尽管中国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之一,但由于人民币挂钩美元,以人民币计价的资本就难以在全球流动,从而不可能实现资本项下的对外开放。
由此可见,外循环虽为中国带来了分工经济所必需的货币,但同时也将中国锁定在全球分工格局的低端环节。中国为什么会接受这一看上去更有利于资本的全球分工?关键原因在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导致其资本极其短缺。
前文指出,WTO并非影响中国经济的核心变量,并不意味着加入WTO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不重要。因此,对内循环的比喻不应当是从奥运会退回到全运会,而应是从参加别国举办的奥运会转变为在本国举办奥运会。
2.市场规模与财富分配 相对资本创造,巨大的内需对于内循环的形成更加重要。中国在资本阶梯上的迅速攀升使美国通过美债—美元融资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国际力量对比呈现趋势性变迁。一旦外资无法进入,虽然中国国内的资本市场可以保持主场之利,但却不可能成为全球资本参与竞技的奥运会。货币内生的原理很简单,即遵循美元初创时所建立的汉密尔顿规则:一是发行以美元计价的债务。
随着中美两国之间差距的持续缩小,原有的分工格局难以维系,因此,主动转向内循环是进一步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而美国由于其资本和市场优势,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分工对象。
因此,回归内循环必须改造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底层制度——基础货币的生成机制。这就决定了货币必须是大家都需要的,愿意接受货币的商品越多,其反映的价格就越多。
三、内循环的底层架构 一旦外循环经济解体,中国未来势必回归内循环经济。由于公共服务付费的需求(税收)是驱动货币的主要动力,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要做的不是减税和赤字等,而是要不断发现公共服务付费的方法,严打免费搭车。
再如,针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向冲击,很多人认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把中国经济带回高速增长,但实际上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与之前的土地财政一脉相承的1998年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大量沉淀资本经此途径进入市场,不仅构成了房地产市场最初的资本来源,且通过房地产抵押贷款源源不断地创造流通货币,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货币不足的问题。二、正确评估外循环 长期以来,内循环在中国历史的语境中一直是封闭、落后的代名词。2005年后,中国大举进入资本密集的研发和创投等领域,迅速追赶头号资本大国——美国。贸易的网络特征决定了,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所需货币数量将以更大的比例增加。
通过建立低风险国债市场为货币创造提供条件,央行逐渐用内债替代资产负债表上的外汇储备,最终实现货币发行与美元脱钩,恢复人民币主权。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中国国内的商品价格可以与全球进行比较,极大地方便了中国经济的外循环。
此外,公共消费对于财富的分布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因为这意味着,即便是同样的经济增长,与货币成比例的需求也将使大国可以发行更多债务。
巨大的市场规模可以使资本快速回收,通过消费迭代弭平技术上的差距,中国要抓住这一宝贵机会,通过进口替代实现本土技术的迭代(如5G),从全球价值链中底部的被俘获者转变为全球价值链顶端的治理者。作为一个新的概念,针对双循环难免存在一些争论和误解,其中较典型的观点认为,受国际贸易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内循环是要将国际市场上消化不掉的过剩产能转移到国内销售。
相关文章
- 空气污染对全球变暖有抑制作用
- 环保股渐成多头资金新宠
- 美国家气象局报告称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几率加大
- 5项工作涵盖全部!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
-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将导致土壤微生物种类增多
- 胡锦涛签署发布解放军放射性污染防治条例
- 节能环保产业迈入黄金期
- 青海省湟水流域14座污水处理厂改善环境
- 黑龙江首条高铁未报批环评擅自开工被叫停
- 南京105个露采矿山宕口2013年底前复绿
- 黑龙江构筑城乡生态网络推进大美龙江建设
- 河北衡水整治5526家“散乱污”企业
- 气候变化对美构成巨大威胁
- 全球变暖加强病菌传播能力
- 锦江环境浙江省温岭垃圾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投产!
- 北京降低PM2.5空间太小:要“一微克一微克地抠”